氛圍
中國的工業,即使在「解放」前就很落後了。中國的老闆事必躬親,他不會高薪聘用一個設計師,給他一筆旅行經費,叫他去地中海浪遊三個月找靈感。中國的產業文化,只講實用,不重包裝,中國人以為重內涵,形象設計不值錢,於是中國的「品牌」,不出杭州張小泉的剪刀、無錫榮德生的麵粉、香港梁蘇記的雨傘,只能在華人世界裏自養自足,無法建立國際通行的品牌。陶傑先生在今日的蘋果專欄,說出了我較早前所完成論文 ——《How Politics Influence Art and Design Culture》—— 的主旨。令快要畢業的我,添上了愁眉 (雖則我知誰掌管前途)。亦帶出了一個不可輕視的問題 (特別對於在未來打算在華人社群認真從事創作的人)。
中國缺乏獨立人格的培養,只重整體的統一和諧,而品牌的創意增值,偏偏是一個人的才華與上帝的天機閃電交擊時的作品。日本貨早期也模仿,正如明治維新時代,日本的社會制度也模仿歐洲,但日本人從模仿走向創意,以漫畫產業為例,是戰後重生,實現了全面的民主之後的事。
這就是中國產品無法趕在人民幣升值之前實現「產業提升」的理由,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人文精神的問題。二十一世紀,中國如果沒有思想家和藝術大師,也必然不可能有經貿的精品名牌,只能繼續內而翻盜西方的知識產權,外則挾世界工廠的血酬低成本繼續為西方的名牌加工出口。中國本身的產品,由於缺乏創意和設計的巨大增值,只能繼續製造一億件襯衣,換購一架美國的波音客機。人民幣升了值,民族的文明尊嚴卻一再貶值。在那一個清晨,設計家白力克獨自一人在法國南部駕自行車,他發現了靈感驚懾、魚肚白晨曦交光的日出,中國人的思想和創造力的日出,一百五十年以來,又在哪裏。
節錄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日《蘋果日報》
《星期天休息:為甚麼「世界工廠」出不了精品名牌?》
—— 陶傑
你今天要我來做大陸市場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電影是集體創作的智慧。我其實很同情國内的同行,又要得獎,又要賣座、道德上又要受許可,又要探索人性。全世界一百年來也沒有人做到這樣的電影。
—— 李安
離家愈遠,愈能搞創作。出色的創作人 (設計者) 是出色的 problem solver,解決不了問題,就是水皮。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果真有道理。
—— 李安
... ... ... ... ... ...
鬼仔書友訪港五天,學子充當旅遊大使。跟他乘渡輪從尖咀至中環,眼界大開。書友不懂中文,卻知那中英對照的「中環碼頭」處理得差勁,無他,這叫「graphic sense」。一句「乜咁似 theme park 嘅?!」,令我有啲唔好意思。我倆諜諜不休討論着,英雄所見略同 (佢啲嘢唔錯,韜韜光先)。是唱衰康港,抑或是學有所成?!... ... 哭笑不得。
多建設,卻出不了好建築師。
Visual 氾濫,卻出不了好 graphic designer。
多設計課程,卻提升不了水平。
多媒體,卻出不了好傳媒。
多人,卻人才少。
何解?
何謂最新屍政報告所提及的「城市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