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06

Designer-Free Design



離港一段時間回來,發現城中暢銷報紙的報導,多了不少網上內容。YouTube 和 blog 的威力更是潛力無窮,不用上網都可以在報紙上瀏覽網頁,嘖嘖稱奇。《蛇果日報》日日都有各類型網頁八卦趣聞介紹。今日,零六年九月廿四日,有小篇幅提及鄰 blog,Hong Kong Hell,學子數月前的開心小發現。原來,有人共鳴。

其實,在地獄的前文所講的地方名統一問題,只不過是官府的眾多「設計師缺席的設計」(Designer-Free Design) 中的其中一小項。我們親愛官府的 portfolio,又豈止如此。

不錯,凡人皆可做設計,學子基本上並無異議。設計一詞,無論所指的是腦袋中的思索,抑或,落手落腳的實踐,兩者都不是甚麼設計師的專利。講得衰少少,阿豬阿狗,其實都可以做設計,自稱為「設計師 (designer)」,不過,大前提要 —— 不理會,質素和責任。

當質素和責任都不是「設計師」顧慮的範疇時,「設計」就變得有「無限可能」。可以是專家們眼界以外的奇特創新、破格之物;亦可以是引來笑柄、羞家愚昧、自揭無知的「地獄設計品」!(不幸地,後者較常見)

自家玩意小手工、小情侶互送心意小勞作、貴公司自豪業績 PointPower、甜蜜賣弄電腦技法婚宴 opening ... ... 這一切一切的私人物品,是好是醜,好老實,真係「你鍾意咪得囉」(理你死!)。這類無傷大雅的「設計領域」多屬地獄品沃土,就算是不折不扣的視覺汚染、差設計,影響的人和範圍,始終有限。(當然不排除非專業設計品都可以質素好好)

可是,公眾設計項目,若果由沒有質素沒有承擔的「設計師」來主理,後果卻是災難性的。涉及者眾,影響環境,蠶食文化生態,作為壞先例壞榜樣,令大眾不知何謂好壞、變得品味低俗外,更可怕是令一眾後浪莘莘學子對美醜、優劣也混淆不清。「既然咁差,為何官府仲用呢?難道咁大個官府,花咁多錢做,考慮會比你哋班設計友少?!咪自以為巴閉啦!」有時,真係講都未必有人信。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官府主理的有關設計項目,小至郵票海報鈔票,中至路牌各部門撈稿,大至博物館建築群和官府形象,劣起上嚟,真係令人難以置信 ——「唔係嘛?!咪話我聽呢啲咁嘅嘢係設計過呀?正常嘅設計師都做唔出咁嘅貨色啦!打死唔信!冇理由!人哋外國嗰啲設計品好掂㗎喎!出書做教材,名留設計青史㗎喎!」

是官府根本地沒有視一些項目為「需要設計師的設計」,還是,大多數項目都在「設計師缺席的情況下」找「有關方面」草草地純以實際、功能、慳錢、辦妥件事,完事去呢?美學、文化發展、歷史保育,和一些官僚以外的考慮,可會在「設計」之列呢?

每年幾萬人在海內外讀設計,社會要改善的設計項目亦多,但是,有幾多「話事人」了解「需要設計師的設計」和「設計師缺席的設計」的含意呢?

22.9.06

愛死媚俗!

Kitsch (媚俗、刻奇) is a German term that has been used to categorize art that is considered an inferior copy of an existing style. The term is also used more loosely in referring to any art that is pretentious or in bad taste, and also commercially produced items that are considered trite or crass.

Because the word was brought into use as a response to a large amount of art in the 19th century where the aesthetic of art work was confused with a sense of exaggerated sentimentality or melodrama, kitsch i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rt that is sentimental, mawkish, or maudlin; however, it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any type of art that is deficient for similar reasons—whether it tries to appear sentimental, glamorous, theatrical, or creative, kitsch is said to be a gesture imitative of the superficial appearances of art. It is often said that kitsch relies on merely repeating convention and formula, lacking the sense of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displayed in genuine art.

From Wikipedia
讀陳冠中先生的《我這一代香港人》,當中一篇《坎普.垃圾.刻奇》,講及「Camp」、「Trash」和「Kitsch」的含意。篇文好長,勁多陌生的人物、地方、名詞,睇到眼坦坦。雖然不是 100% 明白全文,但不求甚解的我,對「Kitsch」一詞十分感興趣。

一邊讀,一邊想:咦?!乜咁熟口熟面嘅?... ... 雖然「Kitsch」呢個字源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德國慕尼黑,本意用來形容當時的暴富新貴那種修養有限而又充有品味的文化 (看似高貴有品味,事實上則附庸風雅、跟風摹倣、俗不可耐、bad tastes 不堪之舉)。但身處廿一世紀、活在國際大都會康港的我,對「Kitsch」的親切感,簡直有如與生俱來。

Kitsch 的例子,陳在《坎》文已陳列了不少,在此無謂重複。有趣的是,在生活中每時每刻的觀察。Kitsch,雖則貶意,但果然如陳所言,它可以為人帶來歡樂的!(視乎我們如何「享受」它)


Barcelona Chair by Ludwig Mies van der Rohn. 攝於 Barcelona Pavilion,零六年春。

曾志偉的奇華月餅廣告裏,有張用 CG 拉長了的白色 Barcelona Chair。

從前賣 Vitra Mini Museum 的微型精製 Designer Chairs 的 PageOne,賣起「Affordable Q 版塑膠現水口 Barcelona Chair」來。

行過一間手飾店 (海港城),滿廚窗都是那套「Affordable Q 版塑膠現水口 Designer Chairs」,好不品味高雅。

打開由李永銓先生擔任 creative consultant 的 MetroPop 雜誌,看到一支黑蚊蚊的男士護膚產品 (MTM Japan) 站立在一張黑色的「Affordable Q 版塑膠現水口 Barcelona Chair」上。

... ... ...

應該仲有不少啜核媚俗「巴塞櫈」之應用,如有線眼報料,無任歡迎,與眾同樂!

19.9.06

喜歡 ... ... 但 ... ...

很喜歡電影;但看過的戲不多 (包括大量經典巨著)。

越來越喜歡閱讀;但讀過的書極少 (睇字能力奇低)。

喜歡寫嘢;但寫極也也烏,總係未夠水平 (一於學習嬰孩學語,識得幾多講幾多,一味唔怕醜)。

自小很喜歡畫圖畫;但越大越畫得少 (從事商業設計工作後,反而雅興漸失)。

很喜歡踢足球;但越踢越肥,越跑越慢,越踢越後,入球大減產 (幸好,也同時戒掉波衫消費癮)。

很喜歡講嘢;但傾得埋的卻越見稀少 (正學習重質不重量)。

很喜歡講笑;但也製造了不少爛 gag (仍堅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幽默是 practice creativity 的一法)。

很想得到認同;但又怕流於俗套 (「"When everybody zigs, zag." Marty Neumeier」嘛)。

很很很喜歡設計,和一切有關連的事物;但設計的作品不多,也不夠好 (自己知自己事)。

喜歡悠閒;但知道懶會累事 (很不想承繼所謂「康港精神」)。

極愛夜瞓,享往深宵之寧靜;但知道危害身心,所以用晏起平衡之 (早上有要事辦例外)。

很喜歡聽歌;但接受新歌能力頗低,深受「K 歌文化」荼毒 (放洋兩年,改善了丁點兒)。

很想學好英語,跟洋人暢所欲言,睇對白多西片免字幕;但又深愛廣東話之活潑生鬼親切流利 (如果不留學,自己一定冇心冇力硬着頭皮去講去聽去寫去讀)。

很喜歡成就;但奇懶無比 (幾自以為是㖭)!

不抗拒教育工作;但在事業上未有小小成績前,不想為求安穩去誤人子弟 (不想青出於藍時,青問藍:「為何你當初教書?」藍答:「設計行業難撈嘛,教書穩定好多!」)。

喜歡交朋友;但自問絕非 social 之輩 (特別搭長途巴士碰見熟人時。好矛盾)。

很喜歡公義、智慧、仁愛;但始終對聖經不熟,靈命半浮不沉 (神啊,救救我)。

10.9.06

號外!

Hong Kong Hell 之國切連的 Human Error 事件

7.9.06

我上一代康港人

不想否定個人勤奮的價值。不是「痾 Kel 唔出,賴地硬」。只想了解歷史、環境和未來、自己的關係。

... ... ... ... ... ...

為甚麼周遭的人都愛錢如命,凡事用錢衡量萬物?
為甚麼人人皆短視,短期無回報 = 蝕本生意?
為甚麼「買樓比租樓好」像真理,供樓又成了「大半生事業」?
為甚麼康港人可以 live without art?
為甚麼「Business of Design Week」不可以簡單地叫「Design Week」(像敦倫的「100% Design」)?
為甚麼大眾品味多低俗?
為甚麼麥當奴都會「茶餐廳化」?(同化美式文化?)
為甚麼眾「design school」都是職業培訓,輕理論、重實戰?(不是實踐,因冇理論可踐)
為甚麼 ... ... 當日學子與勁叔同𨋢,佢老人家會慨嘆道:「呢個真係唔係做設計嘅好時候 ... ...」?
為甚麼本埠會出現「海上無魚蝦自大」現象?
為甚麼「大師級」作品會不堪入目?
為甚麼政府嘢多「地獄設計品」
為甚麼大學各莊的風褸背面 typo 跟砵蘭街芬蘭浴室海報風格雷同?
為甚麼「差不多先生」是我們的國父?
為甚麼藝墟攤檔都多無藝可取?
為甚麼街頭只有行乞,卻無賣藝高人?
為甚麼康港博物館多予人業餘感覺?
為甚麼跟 uncle 輩說自己愛 art & design,都遭冷言?
為甚麼一代不如一代?
為甚麼外國的天空較闊?
為甚麼我們都為了搵食搵食,外國人有神仙肚麼?
為甚麼我們誤以為康港是「國際大都會」?
為甚麼娛樂資訊、保健美容、樓盤招徠、飲飲食食,成了主流資訊?

... ... ... ... ... ...

答案就在身邊,視乎我們留意與否。

純文字書藉可怕,但比起無知,我寧願硬哽前者!

這是一個選擇。

2.9.06

「瓜直 design」何價?

鄰 blog ablogaday 寫的《視像與文字》很好。

我這樣答爹了:
自古以來,視像都先於文字。自文字發明後,因它比視像易於記錄和保存,幾千年來,它擔當了傳達知識和訊息的重任。

今時今日,科技發達,人們輕而易舉地製造美倫美奐的視像,史無前例的方便快捷。文字資訊的傳遞亦前所未有之簡易有效。

可惜,優質的溝通,卻看似沒有與這些「進步」達成正比。

不敢說「媒體都會」、「慾望機器」等現象全是絕對負面;但是,幾肯定,如果對它們失去警覺性,效果都幾嚴重 —— 君見現代人 (好似比起古人) 越來越無腦,只顧「食、玩、屙、瞓」就知!
學 graphic design (中譯「平面設計」*),圖像與文字 (visual & typogrpahy) 之研究 (包括認識和應用) 十分重要。可惜,今時今日,在一些文化水平較低落的地方或人腦,graphic design 好像比其他類型的設計,較為次等、cheap 雞、易學、「普通」。我承認,曾幾何時我都這樣低水平過,誤以為 graphic design 只屬吵吵閙閙、靚靚仔仔便了事的手作技藝。但現在,日子久了,知多了一點點,反而覺得自己在這大科目面前,越來越渺小,水平越來越低似的。

今日,到了康港中央圖書館搵書做有關文化的 research,被其刺眼的 typography、signage、職員服飾、建築用詞和其他設計語言深深地嚇呆。書藉、圖像、文字、圖書館,本應跟自己學習了十多年的 graphic design 息息相關,但身處城中殿堂級圖書館,我感到很巨大的抽離感!

看見 graphic design 如此被輕視,真 sad。

Graphic = 瓜直?

* Graphic Design,中譯「平面設計」,令很多人以為一切立體的,便是 graphic design 以外,真悲。其實譯作「圖像或影像設計」可能較為合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