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05

前程似咁切雞人


每次看到這張 Josef Müller-Brockmann 照片,都不期然想到:「不知道自己到了這樣的年紀,會否還在做設計呢?如是,又會是怎麼樣的設計人呢?」雖然到此時此刻,自己仍視當一名出色的設計師為「我的志願」,但是,路真的比想像中難走 (所以更想繼續!)。當然明白到,要達到他的成就,有如港隊贏取世界杯一樣,可能性永遠存在,但夢想成真率卻心知肚明。始終,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環境,孕育出不同的人和事。

由十二年前第一次正式修讀有關設計的課程,到初次九五九六年接觸有關廣告及平面設計的工作,當中所遇見的人和事,間接和直接地塑造了今日的學子。在非理性熱誠和不切實際輕浮理想的驅使下,灰色的天空不至變得完全暗淡無光。可是,每當見到自己和身邊同行,為着扭曲了的環境生態而變了靈魂盡失的活喪屍,不禁會問:「當切雞的,真係前程似咁?」。

算學子孤陋寡聞,好像較少聽到我國現代的設計發展史,莫講話設計傳統和文化。乜嘢四大發明、盛唐文化、秦代兵馬俑、兵器設計和管理學 ... ... 通通都係遠古智慧,好似俾一嘢十年文革,一鋪清袋咁!(難道死去的二千萬人,大多是學者智者 designers ?) 可能因為近幾百年的不長進和腐敗,白兔都變成了烏龜。現在,很多時在學習設計的時候,都是將西方的那一套照搬過來,「design」仿如耶教般,是從西方傳入的。我們學的、運用的、參考的,如果要專、要上乘、要先進,唯一途徑是取經外國,沒有辦法不崇洋 (或東洋),都怪自己維新不了!要追經濟發展可能大有潛力,但文明進步理性創新呢家嘢就可能難啲吧。沒有了人文水平和社會文明作基石,一切西方設計邏輯思維理論都漸漸變了具「地方色彩」配合「國情」。由「design」翻譯成「設計」,從「設計」突變為「切雞」。

 眼睛和腦袋都日夜向着西方或東洋的先進設計世界。IdN、Design Centre 攪 conference 下下都對準市場地請來天皇巨星訪港,講的介紹的都是令人嘩然的華麗經典殿堂攞獎國際大 project。眼界開是開了,但這些都好似是別人另一行業的事,與自己手頭上明天要死掂佢的「敬業樂業交租 job」毫無關係!明白當然明白舉辦者的用心和誠意,但如果問問做建築的:「安籐忠雄來港,對香港建築界有乜裨益呢?」佢可能會笑答:「下次西九會俾我哋設計啩?」世界級的 conference,本土的切雞行業,相映成趣。

「我剛畢業,想搵設計工做,五千蚊,算多嗎?」「畢業」一詞漸漸變得有多層年份意味。德斯汀荷夫曼的《畢業生》(The Graduate) 處境在六七年的美國,那「畢業生」是指大學畢業生,英文 the graduate 都是指完成大學課程的人吧。現今康港讀設計的,無論完成的是半年、一年、兩年定三年 high dip. 加三年 degree 課程,通通都叫自己為「剛畢業」,情況之混亂,令人嘆為觀止。不是下下絕對化大學生的質素,只想說明時間與課程取向和性質的重要[1]。求學的相信那所謂辦學的吹噓,滿以為完成自己緊緊可以入讀的所謂課程便能投身社會,當其「designer」[2]。令學的不專,僱用的不悅,行業由「切雞」漸漸去到不如「做雞」[3],根本與「design」和「設計」全無關係。「design」和「設計」變了推銷軟件課程的糖衣,technician upgrade 成「lecturer」[4] 的特效良方!

很有趣,無論講到康港切雞界有幾恐怖、幾醜陋、幾黑暗,每年都仲會有無數個偽設計課程招生,有幾千人入讀,然後有幾千人加入只有兩萬零人的切雞界,當然,也有唔知幾多人辭官歸故里。

如果問自己為乜仲留嚮業內,做切雞,mmm ... ... 其實心情都好複雜。以前會答:除設計,沒有其他會做的。但其實工作上多數係「切雞」,不大是「設計」,所以可以話仍正在尋找自己的設路向,或者好似有啲人話:仲未醒,仲發緊夢。可能設計呢家嘢就係徘徊喺夢想與實際之間吧!(藝術與市場之間。)

[1] 好多中了「職業先修式教學毒」的「設計維園阿伯」一定會猛烈指出讀設計是無需讀到大學水平的,兼會舉各土炮及海外名人作例證,以表書本理論和學術研究對客戶的切身需要是毫無關連和益處的!唉,真反智!
[2] 近年,此類因教學商業化下衍生的「切雞新人類」已漸漸自卑地不敢承認自己為「designer」,縱使名片上印着 art director 或 senior designer。大家都意識到「切雞」與「設計」的分別,但 job 仍日日接,工仍日日返,你話可悲唔可悲?
[3] 朋友的
《魂魄唔齊》亦有講及!
[4] 見太多印刷佬充 tutor,失意切雞人求安穩去誤人子弟了。

26.9.05

一百巴仙設計

Anglepoise 的燈。Iittala against throwawayisum 的家品。Brent Comer 的木。Periphere 的 Iceberg。Ligne Roset 的疏化。Bloq 的書架。Vitra 的經典。等等等等。沒有標奇立異古靈精怪庸俗不堪入目的 booth 裝潢。沒有驚死人唔知嘅發錢寒字眼 ——「貿易發展」、「生產力促進」、「創意時尚家居展銷」... ... 。基本嘢如場刊、website、入場名牌、工作人員的裝束、signage ... ... 都不是「也也烏」貨色。不是「總代理」、「抄襲模仿偽創作」。絕大多數參展者都係賣自家設計、自家態度、自家品牌。是一年一度,「真智識型經濟」的成果及結晶。


100% Design 是一年前初到倫敦第一個參觀的展覽。事隔一年,重遊 Earl's Court 這個場地,景物還是差不多,但體會卻比從前多了,不同了。真的很想寫一寫這一年來的回顧,可是要說的話總是多得令人難以落筆。不過,本着「分享本來是樂事」精神,讓學子這幾天整理一下個腦,才慢慢講吓吧。

講番 100% Design。100% Design 係為期半個月嘅 London Design Festival 2005 其中一個節目。其實換轉在香港,此等展覽多數都屬於 (淪為) 乜乜「潮流家居展銷」、「環保樂優悠傢俬展」之類的招來。將 design 擺第一,除了像 IdN 或 Business of Design Week 等以設計生意為本的 event 外;「設計」永遠係次要,始終不是大眾市場口味,「太過 design」可能反而會趕客。100% Design 所主張的生活品味、設計與生活的結合、智慧與美的融和,在香港,是小眾玩意;咪話學子話,就算一眾「中高產收入人仕」,都寧願去土瓜灣天樂里,或抄考吓《摩登家居》,叫裝修師父在大陸「複製」傢俬好過啦。始終,自己用智識去搵大錢,同,花貴貴價錢去買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智識結精產品,係兩馬子的事。

自己一直都唔係十分「Wallpaper」的人,潮流觸覺比較慢,好嘢好家品具品味的東西會留意,但比較少深入地研究或記下所有大品牌的名字 (以作拋書包之用)。所以每次去設計展覽會同 museum,對自己來說都是一次「進保」,雖然都係冇辦法記晒所見所聞,但那活生生立體而又可觸碰的設計精品,比起書本上的彩圖,確係令人一見一坐一摸一用難忘。

行逛時,巧遇康港切雞界名人,寒喧了一句,得知此行乃他來歐的一次有關切雞訪問,收過他美倫美奐資料豐富的名片後,大家便各行各路。低頭看了一看名片中超過一百二十中英文字的資訊與其字體的選取和排列,不禁輕嘆 ... ... 。無論做教育的、做設計行政、或前線工作的中至高層,年中耗資不菲的海外考察交流,究竟個 point 係乜呢?三幾十年的推廣,除了推了幾個神位,接棒的一代又如何呢?

可能呢個騷都有啲名氣,所以康港遊人都唔少。同行朋友認出「無家可歸」的老闆也是座上客,照睇應該係嚟入貨。設計為主的貿易和自家品牌生意近年在康港都有不少有志者投資,有「德格拉斯楊」嘅「神」啦、有「鋁」、有「阿桑拿」、有「方方」,仲有早幾年復活的「無良印品」。「無家可歸」都可算係蚊型後進,不過真係唔知佢哋啲生意點?自己多數都係運吉多,有幾欣賞都好,當港式切雞的,有鬼錢買咩?

其實,有啲好鬼正嘅設計品牌,都冇喺康港開,或開過又執咗。Habitat 係其中學子的心水至愛。聽說早年曾經在海運大廈有過分店,但之後又關了門大吉。Habitat 的貨品靚!就不在話下,就算價錢跟其質素掛鉤後,都唔算過份。可惜可惜,康港當時冇一群「真中產」可以養活佢;而家?人哋去上海北京好過啦。除了 Habitat,其實設計界老牌大朵,Pentagram 都曾經在港有過間短命分店,如冇記錯,好似只 run 咗幾年就冇咗,原因真係要 study 一下,可能可以幫助解開康港設計不濟之謎都未定!

20.9.05

開放日的開放


Open House is about opening eyes, minds and doors
Open House is about dialogue and debate
Open House is about piloting and testing ideas
Open House is about design excellence for all
九月十七至十八日,週未一連兩日,超過六百幢位於倫敦的建築物放開給公眾參觀 —— Open House London
Open House is a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raising the standard of our built environment by opening people’s eyes and minds to good design. We have three main objectives:

Promo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public environment across all sections of the community - for example, by pairing architects with schools in the ‘Adopt a School’ mentoring programme, and running pre-brief seminars which help clients establish effective dialogue with their architects

Developing resources which help build furthe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 for example, through publications and website information such as ‘Meetings with Buildings’ on Architecturelink.org.uk, which gives detailed commentary on over 50 key contemporary London buildings with photos, drawings and maps.

Encouraging everyone to identify with and take pride in their city’s wealth of architecture through free access to great buildings, large and small – for example, at the annual Open House London event in September or Open House New York in October

Our ultimate aim is to raise the standard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through dialogue, learning and direct experience of excellent spaces and places.
這是週日文娛康樂親子節目,是一項推廣建築與設計文化的活動,是一種活生生的全民敎育。好設計不是紙上的兵卒,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不是有錢人的玩意,不是與市場背道而馳的理想主義,不是冷冰冰的,不是見仁見智。
Well designed buildings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encouraging inspirational school designs which meet our pupils needs.
Jacqui Smith, Minister of State for Schools, DfES
如此盛大的建築物開放日,都是第一次見識和參加。可惜早排趕工作忙到爆,錯過了一些地標 (曾特首最歡喜嗰隻) 的開放日,如 Swiss Re's London Headquarters 30 St Mary Axe。真失敗!睇怕要等到下年至再有機會。加上幾百幢樓,竟然得嗰兩日仔,根本冇可能去得晒所有名勝。最後唯有重點出擊,去了一間自己十分欣賞的電視台 —— Channel 4。與其話 Channel 4 係間電視台,不如叫佢為「電視發行商」可能比較貼切。因為,相對於自家製作節目,佢哋比較多買片番嚟播 (有啲似亞視),特別係一啲獨立製作。鍾意佢嘅原因係因為其台風 (唔係張衛健參加新秀嗰隻),另類得嚟富娛樂性,好多時主題都好富爭議性,好實驗性,同非常具創意,總之一句講晒,無記嘅相反 (明晒?)。最令人難忘且讚嘆不已嘅係佢嘅 identity!個平面「4」字 logo 可能俾唔到乜嘢震撼力大家,不過其 application 就真係唔講得笑!2005 年一系列嘅 channel ident 真係誇啦啦!個 logo 凌空超現實地出現於不同場景之中,已經十分嘆為觀止,再配合全線的 typo 處理、motion graphic 同音效,營造出一套十分鮮明兼與台風合一的企業形象!絕對可以作為一個 case study 去研究同成為教材。

Channel 4 總部位於 Westminister,由 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 於 1991-94 年設計及興建,員工約 500,辦公室面積約 15,000 平方米,耗資三千五百萬英鎊。雖然開放的地方不算多,但整座建築物給予學子一種十分 hi-tech 和舒適的感覺。據從事建築的朋友講,不要以為呢種結構好似熟口熟面,鋼枝加玻璃已矣;其實,以當年的技術,這種建築方式是相當前衛且尖端的。知道了它的來頭,更驚嘆人家的先進與認真!舒爽可親的天然光,從外面透入辦公空間內,富美感和與室內空間絕襯的擺設,一絲不苟的平面設計,足以令一個正常人嚮往如此高雅和具人性的工作環境。

記得多年前在香港也參加過類似的開放日活動,不過主題係有關本地各範疇的設計公司,名叫 Designers' Saturday,最近一次是零五年的二月尾。開放的公司都是十分西化,不是洋行就是態度和取向都十分洋化的獨立設計組織 (不少是海歸派),全部位於中上環一帶。第一次參觀,最深的印象是他們的工作空間。與自己過往經驗和曾到過的其他公司相比,不同之處帶來一連串疑問。為甚麼佢哋啲裝修咁鬼寬敞同 elegant 嘅呢?又有陽光又植物咁!就算一些一二人公司,細小的空間也顯露出一種胸懷大志設計者獨有的態度和風骨!為甚麼佢哋禮拜六公司可以開放俾遊人參觀嘅呢?唔駛做麼?唔怕有人偷嘢麼?為甚麼辦了幾屆,都沒有灣仔區或其他地區呢?香港不是很大吧!那些至尊級設計樓往哪兒去呢?太多機密 projects 不便公開?難道開放日是一種西洋玩意嗎?

其實一味講設計教育、講文化推廣、講藝術發展 ... ... 校舍嘅設施有多先進、求學者和從業有多眾、公司北望神州有多光明、員工有多捱得 ... ... 都係假,環境、氣氛、傳統、態度嘅改造同調整一日冇好轉,一切也是徒然。

進步不了,不如適應平庸?


上上圖下為「英倫李錦聯」Jamie Oliver 的烹飪節目宣傳照,其 TVC 真是十分鬼馬!
上圖上的玻璃趟門巧妙地貫徹應用了 channel ident 的 idea 處理個 logo,絕頂絕!

17.9.05

九月上旬的橫財五千萬

九月開始至今,這是第三篇出街的 blog。如果親愛的朋友們在這幾天,曾到訪超過五次或以上,發現無新嘢,繼而失望地怒 close window 而回,在此,真的要說聲:唔好意思!雖則話就話有工作在身,寫 blog 應自由自在,但是,每每遇見久久都唔 update 的心水 blog,自己有時都會頗失望或火滾。(人就係咁衰,免費提供娛樂,甚至啟發俾你,硬係仲要又呢又路!)

放下這片快樂園地足足兩週,盡心盡力地完成手上承諾了的工作,除了為了力保最基本的誠信外,最最最不想失去的,就是「又做得又吹得」的堅持。成鬼日講設計應該點點點,出面啲 design 乜乜乜,設計教育物物物 ... ... ,講就講得興高采烈,做呢?有心無力?!賴呢賴路?這是一條經常自問的問題。正所謂:如果俾足空間資源你,你能做出好嘢嗎?是的,齋講真的比較容易,講得漂亮而又能實踐出來,令人明白所講的,才是難能可貴。... ... 忽然間諗起:吖,點解以前在「設計學校」所遇過的大部份「教師」,他們的 portfolio 都好像傳說般的神秘呢?不論好與壞,拿出來,切磋切磋也無妨吧?又不是甚麼「底牌」,right?(如果閣下仍是學生,不妨試吓問問!)

... ... ...

早前,被 Veron 點中玩一個 blog tag,題目是:如果忽然有五千萬,你會用它來做哪七件事?雖然有少少老生常談,但都是一個值得思考一下的問題,畢竟,「錢」對於港人和祖國同胞來說,其重要性,仿佛與「生命」叮噹馬頭!

正文。

「做設計,係冇發達的。」勁叔親口以真相「提點」眾後浪。

如果忽然有五千萬 (英鎊?),咁,應該一定唔會係辛勞幹活的成果。照咁推算,學子應該會變成一隻喪心病狂嘅暴發戶!程度可能在現今社會氣氛同消費主義催谷下,比起「自由暴發戶」更喪!旁人亦可能會以為做乜學子突然間「咁叻仔」!自己亦很可能因此重拾久已遺忘了的童年自信和自我肯定。(如果唔明,請搵啲唔識死嘅細路交流一下。) 因為,無論怎樣鼓吹精神價值或道德情操,一身 logo,已經代表了某程度的現代個人身份 (有學識而身上冇肉眼可見的 logo,都唔會夠照。)。錢,真係好吸引,好正!甚麼買唔到真愛?現代愛情故事中,不見得錢不重要呢?甚麼人窮志短,貧賤夫妻百事哀 ... ... 睇怕可能只有唯獨「天堂入場劵」先至有錢都買唔到吧。

自己對賭錢又冇乜興趣,因覺得落注嗰吓經已好貴,如果輸掉了,就更加肉赤!幹活已經咁鬼辛苦,真係食咗佢都唔買啲無謂刺激 (學子覺得同頑劣客戶搏鬥仲刺激。)。所以,究竟點會無啦啦有五千萬鎊落袋呢?在未講點駛錢前,思前想後一下筆錢嘅來歷先 ... ...

1. 幫宋子豪 Mark 哥等人設計及製作偽鈔 —— 雖然係為非作歹,但眼見特區鈔票設計系統立立亂,身為設計狂熱份子,學子唔排除終有一日棄明投暗,加入忠肝義膽的型爆組織,撈番啲油水!

2. 迷你容量票箱設計 —— 政府工,應該外判多,但都係唔見得光 (見得光有鬼一嘢有五千萬咩!)。可有市場?有~~~!地球上好多時會有啲有錢又萌塞又愚蠢嘅政府,會以為可以在投票箱度做手腳,整細啲,就可以使投票率拉低一丁點,令結果有變。有案例指出,呢啲九流票箱詭計往往被人一眼睇穿,所以,優質 tailormade 專用票箱設計是大有作為的!大茶飯!

3. 包裝設計 —— 我國盛產各式各樣千奇百怪嘅「珍品」,傾銷全國兼港澳,市場龐大。但偏偏係個包裝唔多掂,兩三嘢就俾人分辨出來,完全浪費了同胞的無限創意同冒險精神!身為愛國兼工商設計狂熱份子,冇理由袖手旁觀,有錢唔搵!其實,一般豉油 label、生果 sticker、豬印等,都不外乎甚麼雷射標籤或燙金燙銀,沒甚麼大不了,要攪,要疏通,有錢便行!學子部 17" G4 Powerbook,應付有餘!

駛錢時間!

1. 捐錢俾 Poly School of Design 及 IVE Shatin,要求她們易名為「莘莘學子立立亂設計沒落學院」和「莘莘學子設計藍領技術培訓所」。
2. 設立民間秘密機關,封鎖所有本港抄襲設計案例的消息和報道,兼夾反過來唱好它們的原創性,力保政府政策大方向!
3. 出錢出力整多幾條「天樂里大金龍」,送俾各設計及創意機關,inspire 一下佢哋!(報過價,好似話成兩百萬一條,抵!應該會整十零廿條。)
4. 派錢俾「辛苦多年」的「專業設計教育工作者」,邀請佢哋老人家告老還鄉,金盤洗手。
5. 設立基金,讓有志有心有力的本港清貧設計人,保外就醫。
6. 研製「隨意門」,擺放在西九龍,連接世界所有大小博物館、藝廊及珍貴人類文化產物名勝。
7. 留少少錢給自己及家人來日逃亡之用。

咁算有供獻啦啩?!

... ... ...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千里共嬋娟。睇吓外國個月亮光幾多先。

{{ : )

9.9.05

今天逸趣


1. 一份應該早已完成而又到今時今日都未完成嘅 freelance,經一夜密集式趕工,終於起咗個大啷。嚟緊幾日,進入直路!

2. 原本諗住去 Brighton 遊玩,因通了頂,渴睡症嚴重發作,拚着錯過風和與日麗,延期至月尾。到 MegaBus 訂巴士票,方知有免費名額筍飛送贈!康港精神,拿拿臨訂了兩位!再計劃去多幾撻地方,一於「舔」到盡!

3. 久違了的戲院,以 £5.40 學生票價欣賞了《Red Eye》。Overall 還可以,緊緊張張的,不過如果再揀過,會睇《查你朱古力廠》。如此高消費,真係要審慎決定。不過影片上演前的十多分鐘廣告同預告,絕對係物有所值的 starter!

4. 翻閱昨晚在觀看英格蘭飲恨的酒吧同學好友們送贈的《Penguin by Design》,感動萬分。感動的是那份異地情誼,和那令人讚嘆的優質設計!雖然同學們在學校找不到阿 Phil Baines 簽名,但有他們三條友仔的留名,已心滿意足。

5. 看到孺子牛《洋務運動》,無名火同愛國情懷一齊起!唉 ... ... 返大陸做 design 喎,真係要三思!

6. 諗起前幾日,有「專業設計教育工作者」因為先前的倫敦爆炸事件,而唔夠膽嚟參加 D&AD 所舉辦的 seminar,差點笑爆肚兒。戥佢錯過有八成津貼的高質設計文化旅遊之外,更加戥佢班學生牙煙!怕死還怕死 (唔見得留港更安全,尤其食物安全),眼光與見識之狹窄,令家長擔心!

7. 估唔到,原來學子個乞兒 blog,都有啲捧場客!(應該有十個八個!哈哈!終於成為「豬欄作家」,仲唔威盡?) 近日力度轉弱,竟然有「讀者來信」(兩名)「投訴」!更以為學子停筆去,真係受寵若驚!更 surprise 嘅係,原來哥哥同爸爸都有嚟,攪到有啲尷尬。其實 blogging 較疏,多少因為要應付手頭上的工作,同埋有啲想寫好耐嘅 topic 正在修改中,對於一直言行手腳腦袋都唔多一致嘅學子而言,要寫幾篇正常人睇得明嘅文章,難度係有的。

8. 多謝各親朋好友,爸媽、哥哥、嫂子、弟弟、約書亞、占叔、畸屍漿、珍尼花、歡、阿咪、乳毯、天使、莊奴芬、毛、啟航、達賢、梁姑梁、Olly、Andy、Sakis 等的心意和祝福!

6.9.05

暴風累人 Katrina

林振強先生用「... 活着只喜歡破壞,事後無蹤。」來形容「暴風女神 Lorelei」。

Hurricane Katerina 所造成的一切,令學子想起去年聖誕南亞海嘯的悲壯景象。想不到的,除了風暴的威力,還有堂堂阿美利加超級大國都發生如斯混亂。「Lawlessness」一詞最令人毛骨悚然。每日追看至愛電視節目 —— 新聞報道,無論文字、圖片或片段,都像提醒我們仍活着和安居着的,是多麼的幸福。無論我們如何地知道自己身在福中,在生活的微細處,總暴露出那種陰暗的「不知福安逸」。一位災民說:「We're American, this is terrible!」原來,在不公平的世界上,各種災害的分配,是多麼的「公平」,無人有特權。每當遇到不如意時,情緒過後,都會想想為甚麼上天會讓自己經歷這樣那樣,正所謂:「好地地,攪啲咁嘢呀?」在暴風裏自然地流露出不快和不安,但是,在雨後陽光中,往往又會嘗到苦盡甘來的甜美。是的,就算下次再遇上多少次錯節,都難以冷靜蕭灑地面對,但願信心與盼望常在,從患難中成長。願在苦難當中的得平安。

katrina_01
圖片來自Wikipedia

六七日冇post blog (有寫,不過未寫好),而家仲遲過布殊回應巨風事件,原因無他,都係冇乜閒情所至。加上近日思潮起伏,想寫嘅題目同想發嘅牢騷都好難三兩嘢寫完。搵吓料,research 吓,眨吓眼就幾日。而且有 freelance 在身,又怕自己陷入「talk too much」的切雞人大陋習之中。真的不想成為大隻講舅父東咁,天下無敵地講講講 (最弊又唔係),做就成為別人痛駡的目標,都咪話唔樣衰。「又吹得,又做得」,理論與實踐俱備,係學子的長遠學習目標!一定要好好去幹!(雖然本埠設計史上例子少之又少)

講開設計 (又來了,又借啲咦了),又講開巨風無情的破壞,想起近排與良師友人傾談的一些關於設計教育的話題。友人所提供的那塊砌圖,對照學子多年來所收集的,併合出來的畫面,呈現一個頗具體的輪廓。雖然未至真相大白,但對於有關香港設計水平之低落,困局處處的境況,可有點點端倪。

據說,原來 Poly School of Design 已經沒有了 Fashion Design 呢個傳統學科了,取而代之是有關 Advertising 的課程。咁學子就好奇地問:那有志投身時裝界的,又有何門路呢?友人的回答令學子心也沉了一沉 —— IVE。將紡織、美容、旅遊均歸納為旗下的「專業教育學院」,對時裝設計界會有何等程度的承擔呢?其母「職業訓練局」,何時攪起 fashion 來呢?恕學子不了解國情,思想狹窄,fashion 呢家嘢和「職業訓練局」在一起,腦海中頂多出現「製衣」或「紡織」兩字。「Fashion Design」就自然地聯想起「Vogue」、「CSM」、「Paris」或一眾品牌和設計師名字,甚至阿黎堅惠。IVE 就算想轉型,條件呢?IVE 近年的進取是有目業睹的,現在「打低」了 Poly,半獨市地開辦時裝設計課程,真的令人流汗地想起她其他範疇的設計課程水平。是否學子過敏地杞人憂天?Diploma 鬥贏了 Degree,是進步還是倒退?這又是否代表了康港進入了「新智識型設計教育時代」?課程的設立,原意何在呢?為作育英才定齊齊坐在冷氣房內安穩地糊糊口呢?(對不起,IVE,妳的為人,妳的表現,加上親身的體會,確實難以服眾!欠缺說服力!)

表面的驅殼尚且毫無吸引力,何況內在的靈魂呢?據說,現在不少當設計教育的,尤其高層,都沒有所謂「設計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設計。」走出校園,放下教鞭,跟普羅品味全沒兩樣,甚至不如。到西方文化大國考察,竟然出現類似高官考察大西北般的「做騷官式」密集走馬看花橫掃各所著名學府。看看設施,逛逛校舍,訪訪問問,卻沒有安排到半所博物館去,思想之凝固,可想而知。甚麼 Tate Modern?乜水呀?有空,便像到羅湖商業城般掃貨去,雖則是比 A 貨更巴閉的如假包換真貨,實質內在含意分別不大。但如果寄望這班「設計教育精英」到 Brick Lane、Shoreditch一帶或書店唱片鋪泰晤士河畔海德公園感受一下地道文化,這可能是過份理想化和不體貼市場所需了。

高呼大攪文化設計專業教育,卻董式假大空,得塊皮,羊頭高高掛,狗肉年年賣!只曉得討好無知外行未來業界棟樑,科水報名入學。咁落去,碗飯都食唔長啦,師表!

明天?希望可以唱唱歌便會更好吧!

「... 活着只喜歡破壞,事後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