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08

優秀的設計買家



早前,得知大英推出了新的通用錢幣 (誠謝那位報料網友),設計大膽創新,樣子古怪,但獲一致好評。經 Royal Mail (不意外地) 誤寄一次後,望穿秋水,幾日前終於收到郵購紀念珍藏版 (約 HK$500)。我沒有收集錢幣或郵品的習慣,但好的設計品,若負擔得起,都想據為己有。

細讀精裝盒內的小冊子,內容至文字圖像處理都是一貫的英式 sophisticated 典雅風格,不如該錢幣設計般破格,但主副角色配合得宜。不多不少不誇不俗不 cutie,看得舒服,放進書架都不覺失禮。

看到如此佳作,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是誰設計的?但對學子而言,「是誰『買 (buy)』這個設計的?」更引人入勝。還有,知道設計者是一名只得廿六歲的年青平面設計師後,再問,為甚麼如此重大的設計品,不是出自經驗老到享負盛名的老頭大師呢?沒五千年文化,相對保守重傳統的大英,何以在今天還可以再一次創造如此重大的「設計成就」?一個地方的官方設計可以達至這等水平,已不是在乎該地設計師有多強多威水,或曾獲多少獎項了。

Hongkong Post 看來比 Royal Mail 可靠有效率 (港人自豪位)。但金融管理局的「買設計能力」(俗稱「taste」) 就遠遠落後於國際了。先不講我們的傳統「審美標準」有沒有能力選出高質設計品,單看「信唔信得過年青設計師」已夠講半天吧。 優秀的設計買家應具備知識、客觀態度、國際視野、胸襟和自信 (膽量)。缺乏上述任何一點,或意圖官僚地取悅所有人類,終於大都與好設計品絕緣。與好設計品絕緣,不會亡國,但想做強國,就「文 (man3)」啲了。

能夠客觀自信地鑑賞和取用能流芳百世的佳作,哪管出自名牌或無名小卒,看來我們要走的路還遠。



讀到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講到第三四代港人的機會被「戰後嬰兒」限制,不令學子將上述「設計案例」連上。像陳冠中的「戰後嬰兒懺悔錄」《我這一代香港人》所描述的一樣,戰後出生的「嬰兒潮」康港人,某程度上,真的需要為今日的康港文化來個反省。當權掌管決策的他/她們,有否像第一代 (戰前出生或早期內地移民) 般為下一代謀求幸福,放手忍耐地提供機會呢?

第三四代港人 (六十代年尾至八十年代中出生的) 做出好設計,是需要上一代有權有錢有遠見有抱負的「設計買家」扶植成長的。

16.5.08

口封地動儀

13.5.08

關注緬甸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