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5.06
17.5.06
落花 ‧ 流水

落花。
今年敦倫的冬季特別長,長到有少少頂唔順。好不容易才等到春天的來臨,四週光禿禿的樹木,轉眼間回復茂密,陽光也倍覺柔和。有時,走運地,還會突然間有一天半天「夏日」,躺在草地上,對我這個外國人而言,感覺十分之「外國」。
第一次體會下雪,是去年的一個下午。記得當時 pre pre 吓 sent,嚇然發現窗外橫風橫雪,tutor 見我那希奇的目光和念念有詞的:「Oh ~~~ it's snowing ... 」便讓我快快 pre 完 sent,叫我立即外出「淋雪」去。雖然敦倫這兩年的雪都好奀,薄薄的,似霜多過雪,但對於成長於亞熱帶氣候的我,已經覺得好得意啊。
近月,敦倫整天都「落花」(見上圖)。不要以為地上的一舊舊是「豬肉鬆」(最初我都以為),close up 睇真啲,那其實是無數枯乾了的小花朶。未掉落地面前,它們都好像聖誕樹般三角形企立在樹叢中 (上上圖),好不漂亮!比起櫻花,「聖誕樹花」的凋落欠了那份壯麗,但都幾浪漫。不過,纖細的小花花,飄浮在空氣中,有時並不是想像中的過癮。它會令行人咳嗽、打噴嚏、鼻癢癢,不幸的,有花粉入眼,更是苦不堪言。聽說,有一種叫「花粉症」的季節性症狀,患者會對以上提及過的種種反應,有劇烈的過敏,最嚴重的病者,更需要離境往他國去避難呢!(大約要避那兩星期的高峰期)
... ... ... ... ... ... ...
流水。
早幾個星期,學校網上黑板有一個講座的宣傳告示 —— Swiss Graphic Design : The Origins & Growth of an International Style 1920 –1965,Speaker : Richard Hollis。嘩!免費入場兼喺正學校隔離舉行,當堂流晒口水!
連忙訂位,以萬分期待的心情迎接這個筍 talk。昨晚 (講座的前一晚),見網上黑板招請當日講座的義工,報酬是一本書!Woo ooo !!! 發!因為這本由 Laurence King 出版,Hollis 先生寫的《Swiss Graphic Design》,個多月前在書店看到,已經心郁郁流晒口水,如今有機會慳番廿鎊 (£19.95) 取得心投好,點都唔可以錯過!
幸運地,成為了其中一名小義工,要做的工作只不過是輕微的搬運,不消兩嘢就攪掂。個 talk (其實係新書 promotion) 很不錯,除 Hollis 外,還有四位嘉賓。其中一位年長瑞士設計師講述他在學生時代,J. Müller Brockmann、Max Bill 等人如何傳受「Swiss Graphic 秘笈」予他們 (其實都是那些不準有多餘裝飾最緊要 communicate 到,不準乜不準物的「瑞士 style」),與及他在美國時與 Paul Rand 共事的逸趣,真的有如 Forrest Gump 咁傳奇。
最後拿了我的報酬,像小影迷般排隊到 Hollis 先生面前索取簽名。不亦樂乎!

二零零六年五月十六日,文革四十年,我過了這樣的一天。
13.5.06
來個硬拼!?〔下〕
寫咗成千幾二千字,寫到有啲混亂,都唔知講到邊。Anyway,我想講的只是 —— 公共案例 (環境) 對我們的重要。

在各地鐵站派發的「地鐵路線圖」(Tube map) 之 artsy 封面設計。(2004-06)
日常生活中,若果可以從一些很普通很普通的設計品裏,找到「優良*設計人的足跡」,這代表着:設計並非只在有錢人家中、設計課堂中或外國書刊中才存在,而是真真正正在普羅大眾的生活中運行着。上圖的幾款免費索閱的 tube map,每個 Londoner 都會接觸到,不是甚麼「designer 嘢」或「art 嘢」,但充滿着 art & design 的味道,既沒有惱人的電腦視覺臭味,也沒有那庸俗客戶的商業銅臭。
打開悅目有心思的 artsy 封面,內藏一個舉世聞名的設計經典 —— London Tube Map, designed by Harry Beck,since 1933。

(由上至下) 1932 年革新前版本;1933 年現代第一版;2006 年最 update 版。
一個過百年歷史的設計演化,一個可作教材的案例,一個全球同業引用參考的經典。理性與感性、實用與美感、科學與人文的平衡點。看不見絲毫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卻看到一層同時令國民、業界,引以為傲的文化沉殿。市場價值與學術研究,沒有對着幹,沒有人懷疑上大學接受較正統的教育讀書寫字做實驗是不切實際,浪費時間,阻我發達,錯過工作經驗的無謂設計學問追求。

敦倫中某地區的巴士路線圖

紅磡海隨過海方向的巴士路線圖
友人在港教 typography,一日,想帶學生去考察一下有關 typo 應用的好地方,苦不堪言。我建議不如去 IFC 裝裝,就算本身冇乜可取,at least 觀摩一下那些跨國大企業大品牌的做法,總好過去乜乜物物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乜乜中心咁嘔血吧。記得,去年,一年級,第一堂 typo 堂,tutor Phil Baines 帶書友們一行十多人,由學校步行十多分鐘**到 British Library ,看看那著名的「typo 大閘」 、參觀內裏結構和書藉印刷歷史常設展。由遠古航海地圖、古騰堡四十二行聖經到現代印刷術之原理模型講解,都活生生的盡收眼底。平面設計在歷史的光照下,沒有淪為雙失青年的救生水泡、更不是斂財學店、無良人之患的搵 (穩) 食絕招。
公共設計應用***之好與醜,廿四小時直接地作無聲而有效的全民教育 (好過我哋講千句)。康港設計環境是地獄,是天堂?環顧四周,問心,自有答案。
與其比較,不如謙虛學習、不斷自省。
... ... ... ... ... ...
* 因「設計人」一詞已被扭曲,故有必要列名是優良那種。
** CSM 讀 graphic 的 campus 與 British Library 之距離,跟天后大一與中央圖書館的距離差不多。
*** 英國 The Think ! Road Safty 的一些公眾教育好例子。
9.5.06
來個硬拼!?〔上〕
「咁除左對康港設計同教育鬧lee鬧lo,都可以諗下將個theme develop下,就講下中央聖馬田既上堂同教學方式同康港既IVE或者白英奇有乜唔同,作個比較,等康港同胞有得借下鏡;又或者抽下一D英倫設計作品,向閣下位鍾意「用愛心說誠實話」既內人解釋下人地既design process又同港式切雞有乜唔同,又或者應該點樣欣賞夠好啦,唔好淨係show D成品過我地睇,話唔定可以用「悶氣」、「口氣」同「晒氣」、沖淡下佢既「怨氣」既 ... ... 外國月亮是否特別圓,你在外國,最清楚。」ablogaday,7/11/05
「學子能否留意一下英國的設計業生態呢?如學制、行頭發展、客戶水平等等」古,23/4/06... ... ... ... ... ...
有網友點 blog,想學子扮扮駐敦倫記者,報導一下英倫的設計生態和一些港英教育文化差異。如此啱口胃的題目,學子當然義不容辭,只怕對英認識尚淺,未能客觀地交代一切。不過,既然係寫 blog 而已,就一於講講我的孤陋寡聞,繼承本 blog 的片面作風吧。
近月,經「鼻涕」及友人的關照,看了好幾齣來自家鄉的「精選港產電視節目」,包括:《細說名城﹣英國篇》、《星期二檔案之升中妝嫁》、《星期二檔案之補習狂熱》、《新聞透視之副學士出路》、《霑前顧後流行樂》、《第廿五屆康港電影頒獎典禮》和《百萬富翁之徐步高》。一解思鄉之苦外,順道 update 一下。看後,思鄉之苦尚算暫時平復,但心情卻忐忑起來,噏住噏住 ... ...
有時會諗,其實,如果真的要在文藝設計創作上將中國英國,康港敦倫,CSM 和 IVE (或一眾港式設計教育) 來個硬拼,真的覺得有點兒不太公平。因為雙方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歷史、文化背影和國情,得難作比較。例如 CSM 跟 IVE,雖說同是與設計教育有關,但根本就性質上有着很大的差異。正如將英超聯和康港甲組聯賽,車路士與降班南華;英國政制和特首選舉,邱吉爾與董建華;BBC 與 TVB;Guardian 與蘋果日報等作比較,都是有點兒攞苦嚟辛的。有些東西,我們很好很先進,特別是「硬件」,但論到一些要以時間、地利、人文精神來孕育提煉的「軟件」,我們便無可否認,比人家落後好幾十年,甚至遙不可及。
在《細說名城﹣英國篇》陶傑已一貫衰衰地諷刺港式文化,褒揚大英。除那過份衰格之涼薄言論外,他一直以來所宣揚的,其實已經正好解釋了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怎麼樣的「國際文化沙漠大都會」。而英國,在文化藝術智識領域上,與康港比,有如「文化熱帶雨林」。再看那兩輯《星期二檔案》和《新聞透視之副學士出路》,我們不得不承認,康港的基本教育無疑是千瘡百孔,更遑論在社會上微不足道的設計科呢?大家都知,任設計者幾巴閉,幾有創意,幾專業都好;受眾水平低,他們一句「唔明」、「核凸」,每年可以 kill 數以億計嘅 creative ideas 唷!相對地,教育差,讀得港式設計課程的也難在兩三年間脫胎換骨,搖身一變成為品味與智慧並重的「知專新人才」,行業自然難以長治久安,看看《霑前顧後流行樂》的霑叔遺言、《第廿五屆康港電影頒獎典禮》之獎門人嘩嘩嘩娛樂化和《百萬富翁之徐步高》之高尚品味,便 get 到多少吧。
不打算亦不想將 CSM 與 IVE 或其他康港 sub-degree 課程作比較,原因不是看不起 sub-degree 的課程,也不是因它們性質不屬 degree level 之列,而是康港那些讀完「既可升學,又可就業」的「低入埸費兩頭蛇百搭出路課程」,確實跟英國的設計教育有根本地的分別。據朋友告知,英國的確也有 sub-degree 的課程,稱為 National Diploma,應該是兩年制,但並不普遍。以學子身邊的同學仔計,他們最正路的入學背景是:A-Level > 一年 Art & Design 的 Foundation 課程 > 三年 Degree。當中不乏讀得書之人,還有不少同學有意在未來幾年內攻讀碩士課程。花四年,甚至共六年時間 (兩年 Master Degree 為常見) 在 art & design 上,在英國業內,不是甚麼天方夜譚,或「多錢過頭,狂讀書」,而是正常。還有一些在康港罕見,但在英國不太罕見的例子,就是已持有一個或以上學位的專業人仕去從頭攻讀一個設計學位。我自己親身遇見的,當中有律師和在大學任教的語言學博士,他們都視 (平面) 設計為一門專業學問,而不是一些人所想的「唓 ~~~ 平面設計有幾難?!要做,係人都識做啦!」咁膚淺。在康港,每隔幾星期,就會有人在 newsgroup 問「Degree 重要嗎?」的類似問題,畢竟,環境條件有異。(幾日前遇見一個讀 BA product design 2nd year 的港生,她閒談中如此對學子說:「其實我哋都識做 graphic 㗎,但你哋就唔會識做 product 嘞。」我當時唯有暗中的祝福她 ... ... 。)
如果問行頭發展的話,學子暫時也未有實質的親身經驗可以告之,但觀察和推敲總是有的,而行業生態亦可從外表探知。
如果我說在英國做 design 比起在康港做好得多, 一定有中立人仕立即走出來持平一番說:「唓!天下客戶一樣黑,咪陶傑啦你!」好吧,就當工作一樣慘烈、苦悶,客戶一樣難頂,以另類歐陸式 bad taste 來折磨設計人,但是,OT 呢家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應該好一丁點兒吧?!(據云,OT 在名牌公司都算普遍,但應該並非全行性「老馮式行規」。) ... ... 曾來過英國遊覽的,都對高昂之物價留下深刻印象,同樣地,他們凡有關人力的工作,都為港人眼中的「天價」。下至開鎖,上至法律諮詢,都十分尊重人權地貴!由此可見,以一個富有一定基礎學歷和年資的設計從業員,薪金、工時和福利都是合理的。聽說,一名 pro 的 artwork artist,時薪一般為 £30 呢 (以英國的 pro 為準)。當然他們亦有「新嚟新豬肉」的低薪或無薪初哥職位階層,但多數在一些極具名氣之名門大笨象公司或新晉 studios (Graphic & Advertising 有 GTF,Universal Everything,Mother;Archi 有 Saha Hadid,Norman Foster 等等)。試問在雲集各地真人才真大師的敦倫,作為一條初出茅廬的盲毛,若果有幸在 Saha Hadid 公司幫手沖吓咖啡,執頭執尾,零收入或低收入,誰會斤斤計較呢?
康港某些設計學院常常想學習英式教學,作出多次「取經考察」。其實,假若將 CSM (或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成座連師生一併硬搬到康港,康港的設計水平會突飛猛進嗎?畢業生出來就業市場,可以發揮所長嗎?北上大陸攪 creative 而不是剽竊,他們會 enjoy 嗎?... ... 那是值得我們用用腦的問題。
平日,我很喜歡 practice 一下「設計相學」,嘗試去解構一些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設計大 job 之質素與本地文化之間的關係。經過年多對行頭和環境的觀察,發現英國的 visual pollution 遠比起康港的,有如一片淨土!假如既然在一個地方工作同樣地要受着港式的不見天日,我想,大多數同行都寧願在一個文藝上較健康的環境受苦吧。不講教育和工作以內的,或者都假設了跟康港的一模一樣,講講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情吧。
一,電視。BBC、ITV、Channel 4、Five 都是免費電視,其 TV graphic 和節目的質素都不是與設計藝術文化脫鈎的。即是,設計是真的可以用在現實的。而且,那些真實例子又可以作為 (對公眾之) 教材的。(企鵝出版社乃其中經典例證)
二,報紙。有 breathing 位,唔會似彩色印刷為傲,反之,用色有理性有智慧。Typography 之應用,可作為教材外,Guardian 之全新版面設計,更是 Design Museum Designer of the Year 的三名候選之一。(Typography 並非紙上談兵的奢侈品)
三,Museum。世界級 Museum 免費任光顧,多不勝數的精彩 exhibitions 只有錯過,永無唔夠!(自己手上啲 job 做不出好嘢,睇見人家作品,倒是賞心悅目,慰藉一下吧。)
四,空間。樓不高,草地隨處可見可瞓,空氣只有花粉,少有珠三角廢氣。(夏天放咗工仲有成半日日頭,想玩乜都得。)
五,歐洲。去歐洲大陸,如同返大陸,真正平靚正。(可以睇各國真嘢,唔係世界之窗!)
... ... ... ... ... ...
有時我諗,做設計的,不是每人都想成為天皇巨星大師級光宗耀祖,大家都只不過 enjoy 那份創作和實踐的喜悅。苦,若果要受,都是心甘情願的。但若果在一個荒誕的地方,不論在工在私,在室內外,都受着精神和肉體 (眼) 的折磨,那麼,在未尋找到曙光途中,呻一下,都情有可原呢。
待續,《舉例篇》。
2.5.06
999 經典 + 掉番轉諗

圖片來自 Phaidon 網頁
勞動節假期,最啱勞動階層偷得浮生。睇/揭吓書,正是最寫意不過的活動。
Phaidon Press 剛剛出版了一套叫《 Phaidon Design Classics 》的「燒臘檔針板型叢書」,共三冊 hardback,售價 £90。從返校園的清貧學子,暫未有銀兩購入,即使有,都未必夠力將之棒返屋企。在書店左揭右揭,發覺此書有如百科全書般的深度 —— 唔會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細閱讀畢每一頁。由 001 開始,三冊書共介紹了九百九十九樣經典設計,有的熟口熟面,有的聽都未聽過,有的卻驚覺原來某某擁有非凡來頭,總之,生活之中不論大小事物,都總會在那 999 範圍內。雖則說:設計並非等於全世界,又或者,整個世界不單只得設計一科*,但這套針板型叢書,具體實在地講出了設計在人類歷史上的位置。
「... ... a rich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reativity.」Murray Moss, Design Merchant
「The battle of design is almost won, but a good book like Phaidon Design Classics can help to finish the war.」Philippe Starck, Designer
... ... ... ... ... ...

《It's not how good you ar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成為了暢銷書,相信不少人已經知道 Paul Arden 是何許人。約兩個月前,其新作 《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面世。兩本書皆屬於「細細粒容易食系列」,薄薄的,字大大,圖大大,價錢 ok (雖然後者比前者貴成倍)。最令學子覺得值得一讀的是作者那精闢扼要的敍事手法和一些心得經驗之談,既不冗長又富幽默感,有點像看四格漫畫似的,非常易消化。
《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所講的正是大家可能已頗熟識的「逆向思維」。作者舉了很多實例去鼓勵讀者勇敢地去嘗試和冒險,繼而在 unexpected 的結果中,探索事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所帶來的驚喜和成果,就是正好驗證了創意、創新、創作的重要性。想法太正路、太安全、太客觀、太傳統、太乖、太教育電視、太大眾化、太營合市場、太聽個客話 ... ... 可能比較容易賺碗飯糊糊口,但如果想進階一點的話,take risk、反叛、古怪、唔型、醜樣、悶、冇市埸,可能更「可取」,更有「作為」呢。
* 其實又有哪一門學問可以等於全世界呢?人類學?科學?神學?!都有大把人反對吧。